[精選]身為人:從自利出發,亞當.斯密給我們的十堂思辨課-老闆哭了
身為人:從自利出發,亞當.斯密給我們的十堂思辨課
|
個人脫序,社會國家失控 是因為我們從沒認清「我是誰」、「我為何存在」
|
|
內容簡介
|
|
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知道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美好人生怎麼追求? 經濟學之父兼哲學家亞當.斯密不僅教我們做選擇, 更教我們如何透過思辨,過上極致豐富的人生!
「還有哪一個人能用兩本書的篇幅,洞察人類行為的前因與後果,影響世界長達數百年之久?」--台灣大學經濟系林明仁教授 專文導讀
要理解人的行為,必先理解人性最根本的矛盾:「自利」與「利他」,《國富論》作者、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早於兩百年前在《道德情操論》中精闢剖析。本書以現代生活案例重新演繹其核心精髓,揭開人性本質,指引我們身而為人的意義與價值。
想像一下,就讀史丹佛大學的你,夢想是成為一位音樂家,而你超級有錢的老爸現在就打算把他公司的部分股票當作遺產交給你,目前那批股票價值九萬美元。 你會賣掉股票就此展開音樂之路;還是追求與史丹佛學歷匹配的遠大前程?
你會怎麼選擇你的人生? 真實人生不一定會這麼戲劇化,但生活中時時刻刻都面臨各種選擇。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知道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美好人生怎麼追求?
◎「自利」VS「利他」,亞當‧《道德情操論》精闢剖析人性的本質與行為的動機
「不管一個人有多麼自私,他本性上一定還是會堅持某些節操,這些節操會促使他關注其他人的命運,並認定旁人的快樂對他是必要的。」
亞當.斯密早在兩百五十年前,就在巨作《道德情操論》中,從共存卻矛盾、塑造人類行為的根本特質「自利」與「利他」出發,深刻剖析道德人性,進而揭開人類各種行為背後潛藏的心理機制。引導我們透過論證與思辯,為自己找出這些重要問題的答案。
◎本書透過現代案例,帶你深入理解《道德情操論》
.我們會願意犧牲上萬陌生人的性命,只為保全自己的小指頭嗎? .同樣透過投資賺進大筆財富,為什麼設計「龐式騙局」的馬多夫不快樂,巴菲特卻心安理得? .為什麼惠妮.休斯頓、瑪莉.蓮夢露等名人的逝去會讓人們悲傷? .面對日新又新的科技產品,為什麼我們永遠無法滿足? .在「做自己」當道的時代,為什麼斯密說「要滿足別人期望才能獲得快樂」? .為什麼當我們流淚或大笑而對方卻無動於衷,會讓人感到不自在? .為什麼社會上有那麼多場合沒人控制,卻能夠「自然發生秩序」? .「無私」真的能讓社會變得更美好嗎? .史達林、毛澤東、美國在伊拉克的政治舉措……企圖依照願景改造社會的領袖、政策,為什麼反而擾亂社會,甚至造成嚴重後果? ……
本書作者羅伯茲運用各種貼切的現代生活案例, 帶我們跟著亞當.斯密一同踏上道德智慧的思辨之旅。
這本書將會讓你-- .注意到自己過去未曾留意的人際互動模式 .獲得許多有關看待金錢、野心、名氣和道德的不朽建議 .學會該如何找到快樂、如何看待物質上的成就和失敗 .了解為何美德和善良值得我們去追尋
透過本書,發現潛藏內心深處亙古不變的人性本質, 我們將會更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該怎麼追求真正的理想人生。
【亞當.斯密】 1723-1790,蘇格蘭哲學家兼經濟學家,其介紹歐洲產業增長和商業發展歷史的著作《國富論》讓經濟學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也奠定了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礎。另一本探討人性、道德的著作《道德情操論》,雖有深刻見地卻因其厚重、艱澀且由詩歌文體寫成,較不為人所認識。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朱家安 哲學普及作家 林明仁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周偉航(人渣文本) 作家 許毓仁 TEDxTaipei 策展人&TED亞洲大使 賴建誠 清華大學經濟系榮譽退休教授
在用亞當.斯密對人生的見解來討論現代人的困境時,羅伯茲也藉現代生活情景詮釋了經典。羅伯茲轉述的洞見兼具清晰與說服力,讓我幾乎有興趣去讀《道德情操論》了。(但我八成還是不會去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這類對於經典的當代討論,是吧~)──朱家安(哲學普及作家)
《身為人:從自利出發,亞當.斯密給我們的十堂思辨課》這本書,用生活化的案例與淺白的文字引介《道德情操論》這部作品,也藉由「亞當.斯密的問題」等看似矛盾的議題,提供讀者思辨人性與理解亞當.斯密不同面貌的機會。──賴建誠(國立清華大學經濟系榮譽退休教授)
羅伯茲發揚了亞當.斯密關於道德與人類本性的洞見,並且發現這些十八世紀的想法居然仍然適用於二十一世紀的現在。這是本有趣、精彩且原創性十足的書。──《未來在等待的人才》(Drive and To Sell is Human)作者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
一本極好的書。它會讓你感覺人生、人性和自己變得更美好。閱讀這本書就好像親自和亞當.斯密(或更棒的──路斯.羅伯茲)對飲威士忌、促膝長談般暢快。──《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作者納西姆.塔雷伯(Nassim Taleb)
路斯.羅伯茲選擇了一本卓越但極端艱澀的經典巨著──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並將自己對這本巨著的感想,寫成一本引人入勝又啟發人心的沉思錄、引導我們如何過美好生活的好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作者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
|
作者介紹
|
|
作者簡介
路斯.羅伯茲 Russ Roberts
史丹佛大學的經濟學家,主持廣受喜愛的播客(podcast)節目《談經濟》(EconTalk),著有商業小說《所有東西的價錢》(The Price of Everything),同時也是YouTube點閱率五百多萬的「凱恩斯與海耶克RAP對決」(Fight of the Century: Keynes vs. Hayek)影片的創作者。
譯者簡介
陳儀
目前為投顧公司的投資部主管,投入金融理財領域長達十年以上,曾任投信基金經理人及專業投顧研究主管,實務經驗豐富。譯有《中國金融大揭密》、《一口氣搞懂外匯市場》、《管理會計與決策績效》、《透析財務數字》、《識破財務騙局的第一本書》、《標準普爾教你做好選股策略》等。
|
目錄
|
|
第一章 擁抱《道德情操論》,過極致豐富的人生 第二章 認識自己,認識「無私的旁觀者」 第三章 怎樣才會快樂 第四章 如何識破「自我欺騙」的圈套? 第五章 怎樣才能受人喜愛 第六章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可愛的人 第七章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人 第八章 怎樣才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第九章 怎樣的行為不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第十章 現代人與美好生活
|
序
|
|
推薦序
亞當.斯密的兩個面貌
一般人聽到亞當.斯密,聯想到的作品是《國富論》,而重要性與《國富論》相當的哲學類著作《道德情操論》則較不為人所熟悉。
《道德情操論》的主要論點是:社會中的個人相互依存,若要增進整體福利,則人與人之間要有同理心(sympathy)或同感心(empathy)。「同感」的概念用中文來表達,就是「感同身受」、「替他人設身處地」、「人溺己溺、人飢己飢」。
但《國富論》指出的論點則為:人是自利的、市場是競爭的、無情的。「互助共利說」與「競爭自利說」,是截然不同的人性論。十九世紀下半葉的德國學者,給這個矛盾性的議題取個名字:「亞當.斯密的問題」(Das Adam Smith
Problem),用來指稱人文社會學者與哲學家對這項矛盾的爭辯。有許多人宣稱已經解決這個議題,但至今為止仍無明確定論。
我認為最簡潔也最有說服力的論點,是維農.史密斯(Vernon Smith,二○○二年以實驗經濟學得諾貝爾獎)在一九九八年提出的見解:在社會的層面上,斯密認為人必須互助共利,所以在《道德情操論》提倡「同感說」。但在經濟層面上人是自利的,在市場層面上人是競爭的,所以「競爭自利說」成為《國富論》的核心。
維農.史密斯認為,《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之間沒有矛盾,因為斯密在處理不同層次的議題。斯密的這兩本主要著作,從兩個互斥的主題(一論道德一論競爭)來探討人性問題。《國富論》談的是自利與不合作(競爭),《道德情操論》談關注他人的同感心、同理心、同情心。這是屬於兩個層面的議題──經濟行為屬於「非人身的市場交換」(impersonal market exchange);社會行為屬於「人身的交換」(personal exchange)。在不合作行為的市場競爭行為裡,人要從交換行為中追求利益極大;而在人身交換的社會合作行為裡,是以相互性為基礎,例如互贈禮物、幫助他人、給別人方便。
用我自己的話來說,其實人性兼具合作與不合作的面向,正如同你我心中同時具有慈善與凶惡的組合,兼具天使與魔鬼的成分。對待鄰人與朋友時,我們是慈善的、天使的,對待敗類與敵人時,我們是凶惡的、魔鬼的。不論行為是善是惡、是交換或競爭或互助,基本人性還是自利的,只是有時以互助利他的形式出現,有時以自利競爭的形式表達。我覺得這是很合情理的見解,研究黑猩猩的動物學者也有類似觀察。
《身為人:從自利出發,亞當斯密給我們的十堂思辨課》這本書,用生活化的案例與淺白的文字引介《道德情操論》這部作品,也藉由「亞當.斯密的問題」等看似矛盾的議題,提供讀者思辨人性與理解亞當.斯密不同面貌的機會。
賴建誠,國立清華大學經濟系榮譽退休教授,研究方向為經濟史、經濟思想史。
|
內容連載
|
|
第一章 擁抱《道德情操論》,過極致豐富的人生 怎樣才叫美好的人生?很多宗教、哲學和現代勵志書籍都有志一同地在探討這個疑問,不過,這個問題的答案卻向來虛無縹緲,莫衷一是。美好的人生意味快樂嗎?或者說,它和財富與專業成就有關?而在這當中,美德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美好的人生代表要當個好人嗎?這意味你要熱心助人,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嗎? 兩百五十年前,一名蘇格蘭道德哲學家就曾在一本書裡討論諸如此類的問題。這本書的書名並不特別吸睛,它叫《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作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希望透過這本書來解釋道德感的來源,並說明為何即使堅持禮節和美德可能導致自身利益受傷害,一般人卻還是願意以禮節和美德來作為行事準則。這本書融合了心理學、哲學和我們現在所謂的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內容充滿了斯密對於友誼、財富的追求、快樂的追尋和美德等議題的評論。斯密透過這本書,循序漸進地向讀者說明什麼是美好的人生,以及要如何實現這樣的人生。 這本書在他那個年代可說是成就斐然,但如今《道德情操論》幾乎已完全被世人遺忘,因斯密第二本書的過人成就而相形失色。他的第二本書就是一七七六年出版的《國富論:關於國富的本質及原因之探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這本書為亞當.斯密贏得了永垂不朽的名聲,經濟學專業領域也因此誕生。雖然現在也已經很少人會閱讀《國富論》,但它仍是一本經典名著,這一點絕對無庸置疑。既然讀《國富論》的人不多,那麼,會讀斯密的另一本書《道德情操論》的人,想當然更是少之又少,多數人甚至完全沒聽過。 在我個人職業生涯歷程的早期階段,也未曾讀過這本書。要一個經濟學家坦白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你應該以為我理所當然讀過自己的專業領域始祖所撰寫的兩本重要著作,但其實我原本對《道德情操論》這本書真的幾乎一無所知,直到最近,情況才改觀。事實上,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我幾乎從未聽過任何人提及亞當.斯密這一本較不出名的書,畢竟它的書名很容易讓人看了就打退堂鼓,而且,它聽起來根本就和經濟學沒有太大關係。
後來,一個在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任職的朋友丹.克蘭(Dan Klein)建議我在我每星期的播客(podcast)節目《聊經濟》(EconTalk)裡就這本書的內容訪問他,我也欣然同意(因為我認為這樣才能敦促自己認真讀這本書)。從那之後,我和《道德情操論》一書的關係才產生變化。其實,我早在三十年前就買過這本書,因為當年的我認為,身為一個經濟學家,當然要擁有經濟學始祖亞當.斯密寫的兩本書。就這樣,我從書架上取下這本塵封已久的書,打開第一頁,開始拜讀。 How selfish soever man may be supposed, there are evidently some principles in his nature, which interest him in the fortune of others, and render their happiness necessary to him, though he derives nothing from it except the pleasure of seeing it. 不管一個人有多麼自私,他本性上一定還是會堅持某些節操,這些節操會促使他關注其他人的命運,並認定旁人的快樂對他是必要的,儘管除了因見到他人快樂而感受到的歡愉,他並無法從中獲得其他任何好處。 以現代標準來說,一個由四十二個英文單字組成的句子實在是太過冗長。我一連讀了兩次亞當.斯密的這個開場句,才搞懂他所要表達的意思:即使一個人非常自私,他還是會在乎別人是否快樂。這段描述確實很有道理。我繼續讀著,讀完第二頁和第三頁後,我忍不住闔上這本書。我得再次坦白,我完全不懂亞當.斯密在說些什麼。這本書看起來根本就沒頭沒尾的。《道德情操論》不像《國富論》那麼討人喜歡,它打從第一個字開始就充斥枯燥乏味的論述。當下我突然覺得有點不妙,或許我不該貿然同意丹進行這場訪談的。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能否搞懂這本書究竟是在探討些什麼,完了,我最後一定會自取其辱。這麼一想,我開始有點想要求丹取消這個訪談計畫。
不過,我後來還是強迫自己重新拿起這本書,滿心期待這次能有一點進展。幸好我終於開始抓到一點感覺,有點搞懂斯密想要表達什麼了。第三次嘗試後,我竟深受吸引。我把它「扛」到女兒的英式足球賽,趁著女兒不在場上的時間,埋首在這本書裡。接下來,我開始在晚餐時間對著太太和孩子們大聲唸出本書內容的節錄,希望他們也能對亞當.斯密的待人處事概念產生興趣。最後,我甚至在每一頁的所有空白處,加註滿滿的星號和感嘆詞,用來註記我所欣賞的段落。等到讀完這本書的那一刻,我開懷到簡直想爬到屋頂上大聲吶喊:「這是本奇書,是被埋沒的珍寶,你們一定要讀它!」 這本書改變了我看待人的方式,或許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我看待自己的方式。亞當.斯密讓我注意到自己過去未曾仔細留意的人際互動模式。他提出了許多有關看待金錢、野心、名氣和道德的不朽建議;他告訴讀者如何找到快樂、如何看待物質上的成就和失敗;他也描述了走向美德和善良的道路是什麼模樣,並解釋為何這條道路值得我們去追尋。 亞當.斯密幫助我了解為何惠妮.休斯頓(Whitney Houston)和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會那麼不快樂,也讓我搞懂為何她們的逝去,會讓那麼多人悲傷不已。他讓我了解為何我那麼鍾愛自己的iPad
和iPhone、為何和陌生人談論自己的困難有助於平撫我們的心靈、以及為何每個人都可能產生可怕的想法,但卻鮮少採取真正可怕的行動。他還幫助我了解為何一般人會崇拜政治人物,以及道德感是透過什麼途徑,逐漸成為這個複雜世界的固有環節。 而即使亞當.斯密身為資本主義之父,還針對不同國家為何各有貧富,寫了史上最著名(甚至最卓越)的一本書(譯注:指《國富論》),但他卻在《道德情操論》一書中,以世間罕見的雄辯筆鋒,論述人類希望藉由追求金錢來得到快樂的種種作為終將徒勞無功。你要如何在這兩個亞當.斯密之間找到一致性?讓資本主義和利己觀念廣受推崇的最大功臣,絕對非亞當.斯密莫屬,但他在《道德情操論》裡提出的論述,卻和那兩個概念彼此衝突。我將在本書的結尾試著解開這個迷惑。
斯密了解極端唯物主義(materialism)可能帶來的空虛,也深知人類有自我欺騙(self-deception)的可能,另外,他也了解「始料未及後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的危險、名氣和權勢的致命吸引力、人類理智的極限,以及把我們的生活搞得那麼複雜但有時又極為有序的無形源頭。總之,《道德情操論》是一本觀察人類行為動機的書。另外,斯密也像發紅利般,順帶透過字裡行間告訴我們,要怎樣才能過一個真正美好的人生。 一般人應該早就對斯密個人的詳細生平耳熟能詳。他一七二三年出生於蘇格蘭的小鎮克爾卡迪(Kircaldy)。父親在他出生後幾個月便不幸過世。十四歲時,斯密就已經上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接下來又到牛津大學求學,之後,他回到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講學,並在一七五一年受聘於格拉斯哥大學,先是擔任邏輯學教授,後來則擔任道德哲學教授。他母親和一個終生未婚的阿姨後來也搬到格拉斯哥大學免費提供的宿舍和他同住。一七六三年時,他離開學術界,從事一個收入較為優渥的職務︱去擔任年輕又多金的巴克魯奇公爵(Duke of Buccleuch)的家教。 這次的轉職對時值四十歲的斯密來說,想必是相當劇烈的生活轉變,這份工作讓他得以近距離觀察那個年代的有錢人和名人的生活方式。有兩年半的時間,他隨著這個男孩在法國及瑞士遊歷,過程中結識了當時歐洲幾個最偉大的知識份子,包括伏爾泰(Voltaire)、法蘭索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和安.羅伯特.亞克.杜爾哥(Anne-Robert-Jacques Turgot)。從歐洲返回後十年間,他先後待在克爾卡迪和倫敦撰寫《國富論》一書。 一七七八年時,斯密從倫敦搬回愛丁堡,和他母親及幾個表兄弟同住。那一年,他獲聘為蘇格蘭五名海關委員之一,任務是領導一個查緝走私和課徵稅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關稅)的文官機構。這又是他人生中另一個矛盾:斯密雖堪稱政治經濟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自由貿易擁護者,但他卻把最後幾年的生命,投注於減少私運商品流動和協助政府徵收進口商稅金等事務上。
除了到歐洲遊歷的那幾年,斯密似乎一直都過著多數人眼中乏善可陳的平淡生活。他當過講師、教授、家教,而這三個職務向來被視為脫離所謂「現實」的職務。喬瑟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曾寫道:「他的一生中,除了母親,他的生命裡沒有任何一個重要的女性;從這個層面和其他層面來看,生活裡的迷人誘惑和激情,對他來說都只是文學作品罷了。」熊彼得或許有點誇大,不過,斯密從未結婚。他在一七九○年過世,享年六十七歲。 以上就是斯密外在的生活。那他內在的精神生活又是如何?斯密過世後並沒有留下任何日誌或日記,因為他要求摧毀所有私人的文件。除了少數例外,他的多數書信都相當簡潔俐落,即使是寫給他最要好的朋友──偉大的哲學家兼同鄉好友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信也一樣。斯密的人生經歷看似非常有限,在這種情況下,他怎麼可能那麼透徹地看破人際互動的深沉意義,甚至還能從中歸納出任何獨到高見? 我們當然知道他有這個能力,因為他為這個世界留下了《道德情操論》這本巨著。這本書最初是在一七五九年出版,共歷經六次修訂,最後一版是在一七九○年發行,也就是斯密過世那一年,他在過世前大幅修改了這一個版本的文字。故就某種意義來說,《道德情操論》可以說是斯密的第一本書,也是最後一本書。 我想我知道他為何會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回頭修訂這本書,當時他已經沒有在從事積極的學術研究,而一旦你開始思考人類的動機和人性的光明及黑暗面──也就是福克納(Faulkner)所謂的「人類內心的衝突」──就很難再思考其他任何事。當一個人嘗試著了解他的鄰居並進而探索自我,他一定不會變老。因為如果你真的對這件事很感興趣,就能透過每天和朋友、家人、同事及陌生人的互動,獲得一連串耐人尋味且值得探索的新知。 開始閱讀《道德情操論》後,你將了解道德觀和人生的意義,也會發現,從十八世紀迄今,人類的行為模式並沒有太多改變。你將了解到,一個夠明智的人真的有辦法跨越時空,到兩個多世紀以後的現代,引起你我的注意、教導我們認識某部分的自己,並搞懂什麼才是重要的。
更讓人歡喜的是,斯密的文筆真的很棒。他善於使用反諷、有趣的描述方式,而且總是辯才無礙。當他以最流利的筆鋒警告世人不要過度沉迷於口袋裡那些花稍的小玩意兒時,你會感覺到他好像是在訓誡你似的,那種感覺就像是發現了一個祕密的智慧之源,有點像發現城裡的名人布魯斯.韋恩(Bruce Wayne,譯注:電影中蝙蝠俠的真名)不為人知的祕密,而且還發現他不為人知的那一面比公開的角色更有趣。 究竟為何那麼少人讀過《道德情操論》?儘管它是斯密的重要著作,但這本談論如何追求快樂、良善和自我認識的人生指南書實在太過古老,它的文字表達方式也有點枯燥乏味、不容易理解,這洩漏了它來自十八世紀。更糟的是,斯密也不是以直接了當的說教方式來傳達他的觀點,而是用迂迴的方式對人循循善誘。而且他還偶爾會在書裡重述更早曾提到的某些概念,所以有時候你會覺得某個段落似曾相識。總之,對現代讀者來說,這本書讀起來並不輕鬆。 在斯密那個年代,很多作家發展出自己的人類動機理論,而他是在和那些作家鬥智的過程中,以撰寫學術論文的模式寫下這本書。當時的多數作者──如伯納德.曼德維爾(Bernard Mandeville)、法蘭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和斯多葛學派(Stoics)等作家──早已被多數現代人遺忘,當然,他們對人性的獨到見解也因此遺落在漫長的歷史軌跡裡。斯密花了非常多篇幅解釋為何他的理論和獨到的見解比其他競爭者的觀點更勝一籌。所以,它讀起來並不那麼像一般的勵志書籍。 我非常希望能有更多人閱讀《道德情操論》。目前市面上還有一個不錯的版本在流通,而且訂價相當合理,另外,你也可以在EconLib.org網站上免費閱讀整本書。斯密詩歌般的文筆,為《道德情操論》增添了不少魅力。他是個偉大的文體家,而這應該是他如此成功的因素之一。不過,我們這些二十一世紀人類可能覺得這些古老的議論文很讓人頭痛,並因此而打退堂鼓,因為他的文句通常很冗長,而且,若非經過一些練習,現代人的大腦實在難以理解那些句子的結構。所以,若想讀這本書,需要很多時間和耐性。不過,如果你有點忙,不太有時間閱讀所有原文,我可以幫上一點忙,我能幫你更快速理解斯密的獨到見解和他某些最讓人讚嘆的文筆。
我另一個任務是要探討一旦把斯密的概念套用到現代,能不能對一般人產生一點幫助。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特別的(我敢說你一定也是這麼想),但不同的人其實都有很多共通點,每個人都擁有很多相同的優勢和弱點。所以,當斯密讓我認識了某部分的自己時,我也等於認識了某一部分的你。這有助於我用你喜歡的方式來對待你,而且也能讓你了解應該要如何對待我才比較恰當。不僅如此,斯密也試著要釐清什麼事能讓我們快樂,還有什麼事能讓人生變得有意義。即使到現代,這些概念還是非常有用,值得我們去了解。 但要如何把斯密的教誨轉化為一般人較容易吸收的形式?這個問題讓我頭痛不已。標準的策略應當是依循斯密原著的敘事文體。不過,他並不是以一種線性的敘事文體來寫這本書,而且,現代讀者不會對他的很多思慮和主題感興趣。所以,我擷取了斯密某些最重要的獨到見解,再以一種我認為比原文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來重新架構那些見解。另外,只要可行,我也會直接引用斯密的原文──儘管篇幅有限,但我盡力引用了《道德情操論》一書中我個人最喜愛的多數文句。不過,我在必要時把這些文句稍加切割,並附上一段話來解釋那些文句,畢竟斯密是活在一七五九年且受過高等教育的紳士,他的文字裡經常藏有一些隱喻,文體也較為特殊。另外,除了我特別言明的部分,其他多數引用文字都是來自《道德情操論》一書。我偶爾會用方括弧︹像?
?樣︺來解釋其中的古代文字或片語。 你可能會納悶,一本談論道德及人性的十八世紀古書,究竟和經濟學(也就是斯密最著名的遺教)有什麼關係?當今的行為經濟學家(behavioral economist)同時涉獵經濟學和心理學的研究,這的確和斯密所涉獵的領域非常類似。不過,二十一世紀的多數經濟學家還會試圖預測利率、向政府提出有助於降低失業率的政策建議,期許能減輕失業造成的痛苦或是預測下一季的國民生產毛額(GDP)等。有時候,經濟學家還會解釋股票為何上漲或下跌。
問題是,他們對這些事其實都不特別在行,而且,究竟哪些政策才能促進經濟成長,不同經濟學家的見解通常也都莫衷一是。這種種現象促使非經濟學界人士認定,經濟學多半只和金錢有關,而且認為經濟學家的未來預測總不怎麼可靠,也不太有推動經濟引擎的能力。 遺憾的是,媒體和大眾期待經濟學家做的事,可能是我們最不在行的事。一般人認定經濟體系就像某種巨大的時鐘或機器,人類可以在一定精準度內,控制並操縱它的內部結構,而且,一般人也以為會經濟學家有能力精準回答這個想像出來的經濟體系裡的各種問題。但我的所屬專業領域(譯注:即經濟學領域)不僅未能預見到大衰退期(Great
Recession)的到來,也未能針對如何走出大衰退歸納出一致的解決方案,更未能精準預測到經濟復甦的途徑,這種種失敗,應該足以讓所有經濟學家變得謙卑。 不過,經濟學其實很有用,只是它真正的用途和一般人期望的用途不太相符罷了。每次跟別人說我是經濟學家,他們的反應通常都是:「哇,那報稅時應該要找你,一定很有幫助!」或「哇,你一定非常了解股票市場!」我的老天!我總是得一再向別人解釋,我既不是會計師,也不是股票營業員。不過,我倒是透過經濟學搞懂一個很有用的知識:如果股票營業員跟你說哪一支股票會漲到天上去,一定要對他的建議抱持懷疑的態度。幫助你迴避虧損的忠言聽起來當然不可能比承諾讓你賺幾百萬元的說詞更令人雀躍,但它終究是非常寶貴的。 不過,我要表達的真正重點是,經濟學的內涵遠比金錢更重要。經濟學能幫助你了解金錢不是人生唯一重要的事物。它讓人領略到,一旦你做出選擇,代表你也放棄了某個事物。而且,經濟學能幫助你搞懂複雜的情況(complexity),看透各種看似不相關的行為和人如何可能糾結在一起。而《道德情操論》裡,就充斥著以上所述和其他類似的獨到見解。金錢確實很美好,但知道如何處理金錢會更美好。一個學生曾告訴我,她的某個教授說,經濟學是研究如何過極致豐富的人生(get the most out of life)。你們當中某些人可能會覺得有點震驚,認為這個說法非常荒唐,即便是主修經濟學的人都會這麼想。
但人生本來就是要不斷地選擇。「過極致豐富的人生」就是指每次都要做出聰明且良好的選擇。而「做選擇」(了解「選擇某一條路,就代表不走另一條路」,而且知道自己的選擇將和其他人的選擇產生什麼樣的交互作用等)就是經濟學的精髓。 所以,如果你想做出良好的選擇,就必須先了解自己和周遭的所有人。若你想過極致豐富的人生,說不定搞懂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裡提出的觀點,比理解他在《國富論》裡的見解更加重要。好,現在,就讓我們開始吧。
|
站長特別推薦相關文章!!
熱門:
七度樂透得主
淡江大學正妹
石內卜病逝
周子瑜遭封殺
印尼爆炸
得獎年菜
點進圖片有更多詳細的介紹!! 本站資訊僅供參考比較! 網站內容圖檔來源取材來自商家發表或轉載擷錄,圖文為原權利人所有,如有侵權問題請來信通報,將立即刪除,謝謝!!
留言列表